社科院:过去十年中国新经济年均增速超16%

作者: 来源:中国发展网 发布时间:2017-12-27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供求结构失衡和错位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新经济和促进新就业,实现投资由消费引领,供给由需求引领。”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8——新经济新就业》(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新经济带来了新业态、新模式,它必将消灭一批旧岗位,创造一批新岗位。

  据介绍,2007~2016年的十年间,新经济年均增长16.1%,是同期全国经济增长率的1.9倍,新就业年均增长7.2%,是同期全国就业增长率的22倍。新经济中,新业态经济年均增长20.6%,新就业年均增长7.7%。2016年,新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14.6%,新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达到10.1%。同时,新经济还具有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2016年,新经济带动其他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1%,新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为6.4%。

  报告认为,要适应这样的就业形势新变化,在微观层面,要求每个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宏观层面,要求社会政策有效托底就业弱势群体,并加快改革步伐,突破一切不利于创造新岗位的藩篱桎梏,促进新经济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

  新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拉动就业的新领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报告》认为,新经济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它的经济计划性更强、更重视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动力更大,因此能够更好地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从而为提高经济效率、弥合经济周期提供了契机。较之于传统经济,新经济的生产率更高,增长更快。

  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新经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新经济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专家认为,具体来看,促进新就业,要遵循总量和结构并重的原则。随着新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得到提升,经济绩效得到提高,但也出现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要从区域、行业、人群分化的实际出发,聚焦关键环节,抓住主要矛盾,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着力解决日益突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能力。既要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劳动者素质提升能力,促进劳动者素质持续提升,改善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侧结构,又要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

  要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拓展新兴就业领域。推进新产品、新服务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进程,持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加快发展各类新经济形态,催生更多微经济主体,培育更多跨界融合、面向未来的就业创业沃土,开发更多新型就业模式。要完善创新创造利益回报机制,激发经济升级和扩大就业内生动力。

  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地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积极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编制出台共享经济发展指南,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创新监管手段、引导多方治理等优化环境,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政策,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健全就业、劳动保障等相关制度,支持发展新型自雇就业等就业新形态。

  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新兴产业统计。进一步加大统计体系改革创新的力度,对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互联网金融、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众筹、城市综合体、开发园区在内的新经济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统计调查,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