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手机端>本报文章精选
生产美 生态美 生活美

0

2017-10-13 11:37:55     365备用主页

  乡村的美丽,在于青山绿水的秀美壮丽、白墙黛瓦的古朴宁静,在于产业发展的强农富民、公共服务的提升完善,在于百姓脸上的幸福笑容、怡然生活的自得闲适。

  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融合了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坚持标准化理念,注重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美观、公共服务健全、产业发展高效等方面提升建设水平。

  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中之重,山东省各级财政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和增强基层服务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益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资金的支持和乡村连片治理打造模式,山东美丽乡村建设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硬件”和思想道德、文明风尚等“软件”建设上相互促进,打造出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一批批宜居、宜业、宜游的传统村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主攻方向  

  “山东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入,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从2009年开始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时期,2011—2015年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时期,2016年以来迎来了美丽乡村转型升级大发展时期。”山东省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韩志毅向记者回顾了美丽乡村建设在山东省的发展历程。

  2011年,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新家园。2013年,财政部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并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这一年,山东省财政厅党组相应研究提出,立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扶持的建设内容,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村连片治理”项目试点,全方位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初步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据统计,2009年至2016年底,山东省各级财政共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82.7亿元,引导带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总投入538亿元,全省共建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5.8万个,惠及村民13423万人次。其中2013—2016年,山东省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村连片治理”项目207个,惠及行政村1825个、村民216.8万人,连片治理片区成为全省和当地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旅游带和风景区,成为农民受益最直接、感受最直观的民心工程。

  2016年8月,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用标准化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充分发挥典型和引领示范作用,从2017年开始,山东省每年遴选500个村庄开展省级示范村创建活动,并安排资金予以奖补,到2020年山东全省70%以上的村庄将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培育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0个;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5000个。

  韩志毅介绍,山东省各级财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2016年仅省级财政就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新七改”(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水、改厕、改暖)等美丽乡村建设资金81.33亿元。2017年开始,山东省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和统筹整合资金力度,聚焦发展农业“新六产”、抓实农村“新七改”、打造农村“四个新”(培育新农民、创造新生活、倡导新风尚、构建新治理),补齐短板,精准发力,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完善人居环境提升获得感  

  在曲阜市吴村镇龙尾庄葫芦套村,白墙黛瓦的仿明清时期的特色民居,十二生肖园、休闲绿地等独特景观让人耳目一新,葫芦主题文化馆陈列着绘有各种精美花纹图案的葫芦。

  葫芦套村位于国家3A级景区九仙山风景名胜区南麓,西依风景绮丽的九龙山山首,东临天然湿地粮船石湖,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特色民居保存完好。其所在的吴村镇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镇等称号。

  吴村镇党委书记武凡明告诉记者,葫芦套村在2015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美丽(生态文明)乡村试点项目,并在2016年入选山东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村连片治理试点。全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总投资为426万元,其中省、市财政资金260万元,镇村整合资金166万元,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建了龙山慢城公园、葫芦画社、生态停车场、慢客驿站、自行车营地等设施。

  据武凡明介绍,吴村镇的连片治理项目涵盖了龙尾庄、簸箕掌等8个行政村。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前提下,这些村庄抓住“一事一议”连片治理和美丽乡村试点项目的政策机遇,在村庄改造、设施配套、景观打造、项目引进等方面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打造出了一批“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示范项目。

  济宁市财政局副局长韩梅介绍说,济宁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注重挖掘地域特色和项目可持续性,打造具有“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观”亮点的乡村。3年来,济宁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4亿元,融通金融资金6.36亿元,全市建成了8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1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城乡环境一体治理,全域化提升  

  与济宁市一样,威海市近年来不断推进美丽乡村整体化、立体化、全域化提升。

  在完善人居环境中,威海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对城乡环境进行一体化治理,如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城乡污水一体化治理。记者在威海荣成市看到,全市实现了生活垃圾“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解决了农村垃圾围村和环境脏乱差问题。

  荣成市委农工办副主任楚海军介绍说,该市自2009年起,市镇两级每年投入1亿多元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从体制机制、资金投入、设施配备、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

  “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流程全封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据楚海军介绍,首先根据各村户数设保洁员,由保洁员定时收集各户门前的生活垃圾,送至村内地埋式垃圾箱;市环卫处统一用摇臂车到各村收集地埋式垃圾箱,送至各镇垃圾压缩中转站进行压缩,然后统一转运至垃圾焚烧发电供热厂进行焚烧,产生的炉渣进入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为推进此项工作,荣成市还专门成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办公室,各镇、街道均设置环卫机构,按照各村每100户设立1名保洁员的标准组建了2900多人的农村保洁队伍,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用于镇村环卫工作奖补。

  楚海军介绍说,奖补资金用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入站垃圾量奖补,每吨垃圾沿海镇补贴40元,内陆镇补贴60元。二是农村保洁员工资补贴,每位保洁员工资每年最低8000元,沿海镇补贴30%,内陆镇补贴70%。

  “环卫一体化管理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增强了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现在到农村检查,走遍街头巷尾都难以发现垃圾,导致现在排名次都很难。”楚海军说。

  在污水处理上,威海把设施建设作为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进行全域规划,计划到2020年建设污水处理设施477处,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向农村覆盖。同时,将农村厕改与污水处理相结合,对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和户型污水处理器进行财政全额补贴,运行费用由市财政补助70%、镇财政补助30%。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4月以来,山东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乡村文明行动,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重要突破口和抓手,列入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2015年底,该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内外兼修,打造美丽乡村内在美  

  让村民素质与村庄环境同步提升,让美丽乡村建设具备软实力,是山东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特色。

  “曹恒玲,勤俭持家;司有侠,尊老爱亲;王甲英,邻里互助……”这是记者在济宁泗水县泗张镇王家庄村内看到的“善行义举四德榜”上公开的一个个人名和事迹。

  作为先贤仲子故里,泗水县儒风郁郁,孝义长存,乃“洙泗渊源之地,圣化溶液之区”。泗张镇党委副书记星炯浩介绍说,泗张镇在2017年纳入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后,在维护好原有建设成果的同时,着力对王家庄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完善提升,开展儒风孝道之乡建设,通过公开表扬和事迹评比等形式弘扬传统美德,提升美丽乡村软实力。

  坐落在王家庄村内的泗水县儒孝文化展馆,挂满了“泗水孝星”的照片和事迹简介。记者了解到,泗水县每年都举行“十大孝星”评选表彰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荣成市市长刘昌松也告诉记者,荣成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超越了村容村貌整治阶段,向有文化、有内涵方向发展。

  据介绍,威海市深入挖掘历史传统、风俗民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建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楮岛、“中国楹联第一村”西霞口、“武术之乡”西峒岭村等36个文化特色村,加强胶东民居“海草房”的修缮与保护,建设西火塘寨、大许家村等一批村史村志馆,传承乡村记忆。韩志毅介绍,2016年省财政投入资金8200万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提升村级文化传承能力。

  在荣成港湾街道牧云庵村,坐落着一座渔民书画院。村民手持画笔在这里安静地作画。牧云庵村是书画名村,有着200多年的剪纸绘画历史,是北方渔民画的发源地。

  港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焕新说,村内现在有30多位渔民画家,其中20多幅作品被山东省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

  正在书画院作画的村里一位退休的老船长告诉记者:“我现在创作一幅海上日出的画作,大概一天就能完成,很有成就感。”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威海市财政局副局长邓炳奎深有感触:“牧云庵村的村民在享受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有了艺术情怀,不仅文化生活美了起来,乡风民风也美了起来。”

0
我要评论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
365备用主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财经报社新媒体部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