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预算绩效管理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助力

作者:王 罡 来源:365备用主页 发布时间:2017-12-12

   

   

   

  推进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供给侧改革需要充分发挥财政对供给侧要素投入的调控,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结构,回归公共服务职能,有效改善财政资金的边际产出效率,这其中,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

  一、通过预算绩效管理,确保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供给侧,直接助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以需求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以供给分析和供给管理为主轴的经济发展方式,结合经济发展中的总量、结构,提出供给侧管理对策,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来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升、管理创新,向高端制造业进军,抢占科技制高点,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向绿色要生产力。在结构性改革中,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关键,要在改革中,优化劳动力配置,释放人口红利,大力发展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本效率,鼓励两众双创,提升创新转化,改革行政体制,降低制度成本。找准了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就把握了改革的关键,除了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实行中期财政规划之外,在财政支出政策上,要从总量政策转向结构性政策,从原来以经济为主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施策,特别是补齐民生短板,从普惠性的政策决策转向用政府资金撬动民间资本,更多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要解决行业产能过剩,人员分流安置等诸多问题,要大规模增加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如此多的财政政策和财政投入结构的转型,需要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管理的手段,尤其是加强预算绩效的前端控制,进一步完善预算事前评审,引导财政支出政策和资金更多地投向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解决供给侧存在的诸多问题,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支持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激发企业活力,提高就业能力,保障民生需求。进一步强化绩效目标的审核力度,对于绩效目标偏离供给侧改革方向或者影响供给侧改革效果的投入要果断终止,对于绩效目标符合和促进供给侧改革的支出要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做到预算绩效管理端口前移,为财政资金投入把好第一道关口,直接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提升供给侧投入资金的绩效,确保高效投资,提高供给质量,有效助力供给侧改革。预算绩效管理强调预算支出的结果导向,注重支出的责任和效率,重视预算支出成本的节约和单位效率的提升,要求预算资金分配和使用更加高效。目前,各项财政改革加紧推进,但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着财政资金碎片化、财政存量资金沉淀、资金效益低下等问题,从2015年审计报告中可以看出,精准扶贫等一些民生项目推进缓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个别部门地区盘活存量资金不彻底,财政专项资金过多、过散、过小现象仍然存在,而以上这些问题,也恰恰出现在财政部门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中,直接影响到了财政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前进步伐,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加大对供给侧改革资金投入的绩效管理,从编制审核绩效目标环节入手,设计与促进供给侧改革措施相一致的绩效指标,尤其是资金投入对于供给侧改革的贡献度。对照绩效目标,对供给侧投入资金的绩效信息进行跟踪监控,发现预算支出绩效运行与原定的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在预算执行完毕后,对资金投入促进供给侧改革推进效果进行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看看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切实解决了民生问题,是否促进了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是否实现了教育公平,是否让社会公众满意,适时公开绩效评价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切实保障供给侧改革投入资金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达到资金投入的目标,为供给侧改革保驾护航。

  三、通过预算绩效管理,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抵消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支出压力,持续助力供给侧改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财政收入潜在增长率下降,再加上实施“营改增”等减税措施,收入形势更加严峻,同时,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加快供给侧改革,短期内由于消化过剩产能,进一步减税降税,会给财政增收带来更大压力,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也必然需要更大的财政资金投入,一升一降,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赤字率,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财政管理而言,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把有限的财政支出用在刀刃上,也显得尤为重要。预算绩效管理,强调政府部门要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收紧财政口袋,杜绝无效支出,改变长期以来“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确保政府的每一分钱都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减少财政资金沉淀和浪费,进一步提升财政投资效率,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优化,改善财政资金的边际产出效率,形成以支出绩效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制,抵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财政收入带来的短期影响,有效降低和缓解预算收支矛盾,持续助力供给侧改革。

  四、通过预算绩效管理,确保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放大财政政策作用,强劲助力供给侧改革。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实行减税降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赤字率,相应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要准确把握产业政策,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财政部门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要加快推进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继续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统筹财政资金和盘活存量资金力度,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按可持续、保基本原则安排好民生支出。以上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财政政策的制定,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财政政策具有利益整合、规划、执行和评价能力,预算绩效管理强调“绩效责任”,强调绩效的全过程,与财政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的过程是相向而行的,两者相生相依,目标一致。绩效管理关键在于可测量的目标和成本收益,在于“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是否有效,而这些工作的持续改进,无疑使得财政政策的效果得到持续的提升。可以说,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将进一步放大供给侧改革所制定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五、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促进政府简政放权,深层助力供给侧改革。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同时,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以上两点必然要求加快制度管理创新,加快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而预算绩效管理,则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措施,预算绩效管理注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本,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内容已超出了公共支出管理的本身,涵盖了整个政府管理的范畴,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责任意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观念,强化对公共资源使用结果的关注,使得政府行为变得更加务实、高效,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预算绩效,既是衡量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政府其他功能性绩效的关键因素,通过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提升工作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政府简政放权、加快制度创新,提升服务企业和服务公众的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市场活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从政府自身管理改革这一深层次的角度助力供给侧改革。

   

   

  (作者单位:拉萨市财政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