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开放,准备好了吗?

作者: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布时间:2016-05-09

  2014年12月12日,国际利马气候大会期间,中国政府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适用中国碳市场的国家层面政策。这是在国内7个地方碳交易试点陆续启动一年半后,国家层面首次出台适用于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管理办法,是全国碳交易立法的重要一步。

  目前,离开放之期已经时日无多,这意味着碳交易“无价无市”的现状将结束。那么,开放之际的局面以及趋势是否会发生突变?

  杭州市发改委的赵军介绍说:“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碳排放评价体系,各地差异化发展,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各区域间在开展碳交易活动时,会受限于各地经济结构模式、计量办法、交易规则等一系列影响因素。排放量的价格折合标准也不尽相同。”而汉能碳资产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宏杰认为:“我们的好日子,并不一定在2017年真正到来。”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从确定试点至今已经历了5年,随着全面开放这一时间点的临近,政府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具体安排也逐步出台。

  2016年,所有参与全国碳交易的企业名单将确定,这些企业的历史排放数据都将得到第三方核查。而且,在这一年中,中国将完成对碳排放权配额的发放,基本具备交易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开始交易。万事开头难,建设全国性碳市场是一项制度创新和宏大的社会实践,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以套用,必须不断探索和建立。这是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普及强化公众意识

  更多公民以及企业对于碳市场的认识,仍然有待普及、提高,这是全面开放市场的前提。

  我国于2011年底开始启动“两省五市”7个碳交易试点,旨在通过试点探索,为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提供经验借鉴。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地区和行业之间差异较大,社会低碳意识薄弱、企业碳排放数据基础差,缺乏相关立法,企业所有制结构多元,电力等行业没有完全市场化,这些构成了中国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特殊国情。

  而应对全国碳市场的开放,现有的碳排放权交易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控排企业对于碳市场的认识不到位。“企业对于整个交易模式的设计非常保守。我们设计的很多有利于双方的交易模式在有些企业推进得非常困难。”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低碳减排专业论坛上,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副总裁孟萌说。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核证合规部经理吕本庆认为,很多企业对碳交易的认识还停留在类似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层面上,“参与者对碳交易的认识,远远没有达到与商品经济、金融经济相匹配的程度。”对于一个试点多年的交易所来讲,情形如此,“未来全国碳市场情况可能会更糟。”但孟萌指出,“市场投资者的意识教育也是我们要专注做的重要事情,我们接下来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碳市场的进程之中,会做好参与者的教育工作。”

  “提速”已迫在眉睫

  开放全国碳市场的进程,眼下已到了“冲刺”的关头。

  “碳排放真实价格的制定,需要通过大量的控排企业投资人、专业机构参与,发现减排的成本到底在哪里。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实现成本的转移;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就可以通过转让排放权来获取收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人杨光星说。那么,“在碳市场中,交易所要能协调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能够用市场的力量化解政策体系里面的一些误差,具体来讲,就是做好投资人的开发,吸引大量的资金来调节市场。”他分析认为,一个市场要健康运行,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保证流动性和价格要充分真实。“流动性保证买方都能够买到自己想要的排放量,卖方能够把自己多余的量卖出去。另外,流动性还可以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市场里来,能够给控排企业提供直接的激励资金。”

  “企业做了质押贷款以后,我们能不能在市场上把他们的配额卖出去,这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技术创新能够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也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在开展碳金融创新的时候降低市场的风险。”杨光星说。

  碳市场必须有统一的交易规则,统一的市场交易价格,才能服务全球战略。这就需要有统一而明确的国家政策。国家电网上海置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钱锋建议。

  坚定信念充满信心

  其实,不论目前碳交易遇到多少阻碍,业界仍然对未来碳市场对减排甚至吸引资本的积极作用抱有很大信心。

  “碳市场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最终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子孙能够有一个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吴宏杰感慨,要始终怀有这个理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建立碳市场的途径,就是节和减。“节就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就是通过低碳或零碳能源来代替高碳能源。”吴宏杰说,“碳市场的魅力所在,就是用市场的手段解决了行政问题。”

  在不同阶段,市场和行政主导作用的偏移,则考验着国家在推动这件事情中的执政能力。“行政要设计好行业规则,只有游戏规则设计得科学,市场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规则不能说变就变,否则会损害市场的积极性,这是我们业内同仁需要考虑的问题。”吴宏杰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战略处处长田成川认为,低碳创新是“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目标,碳市场的建立是推行低碳创新的必然结果。首先要加强低碳理念的创新,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注重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其次,要推动技术的创新。“要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没有创新的技术是很难支撑的。”田成川说,“发展模式的创新也很重要,我们的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城镇的试点,就是要把很多的政策、技术,包括一些管理模式集成在平台上,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最后,低碳发展还需要我们在制度上进行探索。制度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碳市场就是用市场的机制,来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创新,也是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理念非常重要的抓手。”田成川说。 (齐小乎)